政讯通中心

当前所在:首页 > 重点关注 > 正文

浙江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当好交通强国开路先锋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来源: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作者:佚名

  初秋送爽,“跟着交通去旅行”子品牌“驾游浙江”正式发布;作为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担当,低空经济、智慧交通在之江大地蓬勃发展;各大交通重点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……

  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。作为全国首批全领域全方位试点省之一,浙江勇担开路先锋使命,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主线,坚持规划引领做实顶层设计、突出战略统领谋划强港强省建设、积极构建项目统筹推进闭环体系、聚焦堵点难点精准施策、坚持人民满意抓好民生实事,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形成一批开创性、引领性、标志性成果;首批13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全部高分通过验收,形成186项首创性成果,推出59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。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获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单位,2项任务纳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名单,成功争取23项新一轮试点任务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浙江以“构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、打造义甬舟陆海统筹双向开放大通道”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抓手,全力实施大投入、建设大交通。交通投资屡创历史新高,全省“六纵六横”综合通道加速形成,基本建成3个“1小时交通圈”,有力支撑国家战略高水平落地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  新质交通看浙里

  数智赋能低空探索 新质交通未来可期

  东海之滨,秋色宜人。驻足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,巨轮列队,集卡驮着集装箱往来穿梭,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。在港区控制中心“智慧港口”大屏上,“迷你”版船舶、集装箱卡车、桥吊和龙门吊一目了然。“一脑统领、一网覆盖、一链作业”的智慧港口建设创新模式之下,梅山港区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19万标箱,同比增长18.5%,成为全球领先单体超千万标箱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。

  交通大脑构建“6个一”总体架构,全面整合综合交通海量数据,打造数字化“窗口”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积极深化交通数字化改革,构建“1+3+N”交通数字化改革推进体系,“浙运安”数字应用等被评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,“浙闸通”数字应用实现内河“闸-闸”“闸-船”整体联动,入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十大典型案例。“四港联动”、江海联运、数智港区等3个项目先后入选全国“数据要素X”典型案例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获评首批全国试点,组建全国首个“智慧高速数据运营联合会”,加快推进一体化运营、一张网服务。

  “从直升机上俯瞰基湖沙滩,蔚蓝海面与金色沙滩交相辉映,这种视角太震撼了!”刚体验完嵊泗环岛低空旅游的游客王女士难掩兴奋。发展低空经济,是浙江打造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。从自动巡检的“云端视角”,到应急救援的“空中桥梁”,再到物流配送的“空中动脉”,浙江低空产业生态持续丰富。今年以来,浙江积极争取国家低空经济领域相关试点示范,发布低空经济“先飞区”试点,布局推进低空新基建、低空场景应用、低空产业集聚发展,加快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浙江经验和做法。

  以“链长制”培育智慧交通产业,实现五年内产值从“0到100亿元”的突破,松阳县成功打造山区县以交通产业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样本……近年来,浙江率先培育综合交通产业,持续擦亮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金名片,创新交通领域首台(套)产品研发、认定、推广体系。2024年,全省综合交通产业总产出3.4万亿,实现增加值9000亿元,占GDP比重达10%。

  枢纽交通畅浙里

  一体统筹铁公水空邮 助力畅通“双循环”

  从空中俯瞰杭州西站枢纽,科技感拉满:以“云之城”为灵感,打造出“云谷”“云路”“云厅”等特色地标,通过“站场拉开”模式等创新设计,与生态、生活空间融合,将便捷和自然元素完美结合,打造综合交通枢纽“站-产-城”深度融合示范工程。杭州机场轨道快线串联三大枢纽,实现西站至机场45分钟快达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浙江一体统筹铁公水空邮发展,加快提升枢纽能级,强力支撑双循环,为巩固经济良好发展态势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以“四港”联动为牵引,浙江积极构筑“135X”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格局,推动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降至13.37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.6个百分点。

  截至2024年年底,浙江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615公里,10万人口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通达率提升至87%;全省铁路里程达4160公里,其中高铁里程2191公里,基本建成杭州至长三角和省内主要城市1-2小时高铁交通圈;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功获批,实现8个口岸出入境,运营线路达26条,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、160多个城市,线路覆盖面居全国前列;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1200公里,已覆盖7个城市,“轨道上的浙江”加速形成。

  截至2024年年底,宁波舟山港累计开通国际航线250余条,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,承担长江经济带45%的铁矿石、90%以上的油品中转任务以及全国三分之一的国际航线集装箱运输量。

  2024年,浙江省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8400万人次,杭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800万人次,浙江成为全国第二个全域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00万人次的省份。全省机场的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达118个,实现五大洲全覆盖,航空跨境电商占比超60%,货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51%。

  浙江省国家物流枢纽总数达8个,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累计达到6个。杭州大力推进“打造一流枢纽城市”试点,创新“三枢一轴”综合交通体系;宁波-金华获评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(群),有力打造陆海双向开放先行区。去年,浙江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336亿件,义乌市成为全国首个快递量突破百亿件的县级市。

  硬核交通强浙里

  发挥海河一体特色优势 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强港

  初秋时节,位于钱塘江与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连接处的八堡船闸繁忙依旧:一艘艘满载的货船相继从闸门口开出,仿佛还原了千年前古运河上川流不息的场景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通过新挖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,实现新老运河交旅融合和水运物流一体统筹发展,带动沿线下沙港外贸服务企业激增160%,年降低物流成本超8000万元。

  近年来,浙江坚持海河联动、一体推进,全力建设一流强港和高水平交通强省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在规划统筹下,浙江重点突出高水平交通强省、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等重大战略实施落地,高规格部署、大力度推动。浙江省主要领导牵头、多次召开交通强省动员部署会和工作推进会,形成“一把手”带头、全员攻坚的火热氛围,重大交通项目强势推进。

  浙江省政府牵头出台《全面落实“两个先行”奋斗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实施方案》《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(2023-2027年)》等系列政策文件。针对重要领域,均出台系列支持政策,强化资源要素保障。突出项目牵引,构建“1(项目库)+5(五大机制)”项目推进体系,强化闭环落地。梳理出21个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包、172个重大支撑性项目。强化数字化监管调度,首创形成“1库1码4工单4调度”线上运行体系,实现项目进度实时跟踪、项目问题直传、诉求直送、反馈直达。

  截至2024年年底,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球第1、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居全球前3。浙江出台全国首个以省委、省政府名义印发的港口改革专项文件,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订正式获批,有力突破集疏运瓶颈,彻底解决“一港两引”等难题。2025年发布的《新华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》显示,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指数跻身全球第7。2024年,浙江省沿海港口货物、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6.9亿吨、4523万标箱。集装箱海铁、江海、海河联运量近三年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6个、居全国第3。

  浙江大力建设“航运浙江”,成为全国首个部省联合打造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,系统构建航道网络、水运物流、航运服务等5个体系。内河千吨级航道达539公里,浙北内河集装箱主通道具备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达嘉兴港条件。内河港口吞吐量全国第4、集装箱吞吐量全国第5。嘉兴充分放大“前海后河”区位优势,加快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,累计开通40条海河联运航线。

  满意交通惠浙里

  高质量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2.0 支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

  林荫遮道,山水相伴,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出发,沿着全国“最美农村路”之一的漕雅线一路前行,茶园、水库、花海、古村、竹林次第呈现……全长近20公里的漕雅线串联起沿途的4个3A级及以上景区、11个美丽乡村精品村,以及300余家民宿和产业园,带动沿线年旅游收入超8亿元。

  浙江作为“四好农村路”的省域发源地和先行实践地,聚焦“小切口”,实现“大牵引”,以“四好农村路”为切入点全面优化群众出行体验。省政府连续数年将“四好农村路”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,并纳入全省督查考核;建立“四好农村路”县道县管、乡村道乡镇管分级管理机制,全面压实各级主体责任;编制《浙江省“四好农村路”中长期发展纲要》,出台全国首个“四好农村路”省级地方标准;打造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综合性“数字农村路”管理平台,大力提升群众出行的获得感、满足感和安全感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浙江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,高质量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2.0版建设,获评全国示范县33个,成为国家级示范县比例最高省份。截至2024年年底,全省实现91.3%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、88.1%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,实现常住人口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公路,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。湖州成为全国唯一实现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全域覆盖的地级市,绍兴柯桥“四好农村路”项目入选联合国2025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案例。

  人享其行不停步,浙江坚持系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专项行动,持续提升城乡公交均衡普惠水平,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0%,农村群众乘车支出减少30%以上。“固定+预约响应”服务方式有效解决偏远山村公交客运运营之困。在全国率先实现国省道2.5米、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及4米以上高落差路段安全设施全覆盖,为群众出行织密“安全网”。

  货畅其流出实招,浙江持续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,出台全国首个客货邮融合团体标准,构建“体制、标准、平台、运营、品牌、制度”六统一机制,全省80%县级行政区开通客货邮融合业务,偏远山区配送成本普降三分之一以上。

 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坚强保障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大力推动“交通+”融合模式,在服务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,全力打响“跟着交通去旅行”品牌。温州168黄金海岸线、台州1号公路、湖州环太湖公路等19个交旅融合项目入选国家典型案例,杭州“千年运河·钱塘宋韵”、嘉兴“新时代‘重走一大路’”、舟山“慈航普渡·情满旅途”3条航线入选国家级精品航线,推出“泛舟浙里”水路交旅融合“3+10”必游榜游线,探索形成一批规模化、集成性创新成果,进一步放大交通经济带动作用。

  当前,处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全面收官、“十五五”加快启动的重要节点。未来五年,是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。站在新的起点,浙江交通将紧紧围绕构建安全、便捷、高效、绿色、经济、包容、韧性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关键成果,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“浙江方案”。(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)


原文链接:http://jtyst.zj.gov.cn/art/2025/10/1/art_1229304975_5904312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