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讯通中心

当前所在:首页 > 智慧文化 > 正文

侠义不在山巅
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来源: 人民铁道网 作者:佚名

  

  我读金庸武侠小说的时候,年纪还很小,识字不全,囫囵吞枣,却也读得废寝忘食、津津有味。那时总觉得,金庸小说的字里行间,浮动着一股“气”。这股“气”常叫人直呼过瘾,可再三琢磨时,又让人觉得不够圆满,心里空落落的。

  

  后来我才明白,这股“气”不是刀枪剑戟的寒气,也不是高手过招的杀气,而是藏在家国大义、善恶良知里的侠义之气。正是因为有侠义,才会有遗憾和不圆满。这恰是金庸小说最动人的地方。

  

  金庸笔下的侠义如江河分流,各成气象。

  

  儒者之侠当如郭靖。许多人提起郭靖,想起的或是“傻”,或是“侠”,但“傻”为表象,“侠”为外相,真正的内核乃是一个“诚”字。他学武十年,仍困于扎马步、挽剑花,却凭借一份赤诚,精通习武奇才老顽童所不能的全真心法,学会古灵精怪的黄蓉所不能的双手互搏。从前他暗暗遵循的,是“打不过,加把劲”,后来他牢牢坚守的,是“为国为民,死而后已”。自始至终,郭靖所行皆出自本心,无愧于心。所以襄阳城破,大家看到的,不是匹夫之勇,是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侠者孤勇。

  

  道者之侠则推杨过。杨过身世孤苦,一生坎坷,偏又倔强、傲气、反叛,不服礼教,不受约束。古墓清冷,绝情谷幽深,断臂之痛彻骨……历经种种磨难,他还是在16年后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。彼时,他已是名满天下的神雕大侠。风陵渡口,众豪杰甘为其驱策,烧粮草、炸火药,救襄阳于危难,然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他如闲云野鹤行于世俗之外,如山间松涛自在生长,自成风骨。

  

  至悲悯者莫过萧峰。少室山上三侠齐聚,义薄云天,斗棋、斗酒、斗武,明明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侠、豪杰,可到头来竟只能得一个“悲”字。一是身世之悲,他身上有着胡汉之争的非议,血脉之亲与养育之恩的碰撞让他痛苦万分又避无可避;二是情义之悲,杏子林中为兄弟自插四刀,聚贤庄内与天下英雄断义,小镜湖边误杀阿朱……最终在雁门关外自戕,以一人之死换两国百姓之安,成就佛家悲悯。

  

  这是金庸侠义精神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文化。父亲常说,人在少年,最喜欢读《天龙八部》,后来喜读《笑傲江湖》,及至现在,最喜欢《鹿鼎记》。这正契合了金庸武侠小说从“有侠”到“无侠”再到“反侠”的转变。在韦小宝身上,金庸撕碎了所有“侠”的正统标签:没有高大威猛的形象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,有的只是市井里最真实的善——不做坏事,能在关键时刻拉上一把,便是侠。

  

  侠义精神从来不是英雄专属,它悄然栖身于江湖的每个角落。你看那《射雕英雄传》里的郭啸天,武功平平,却为救友妻慷慨赴死;《天龙八部》里的“凶神恶煞”岳老三,凶戾撕人如扯败絮,却为一诺护段誉至死。少时读武侠,只道是奇遇,是侠气云天,是铁骨铮铮,如今再读,方知金庸写的是人心,是无可奈何,是自我救赎。

  

  真正的侠义,也许并不在华山之巅,它更常闪烁于市井巷陌,在人心深处的那点温热之上。江湖远吗?就在我们脚下。侠义高吗?就在我们心里,在每个满怀善意、温暖他人的日子里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peoplerail.com/rail/show-1823-561130-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