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长征 文化的传承
西南联大旧址校门。唐 语 摄
图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,从高空俯瞰被誉为“抗战生命线”的二十四道拐。张 博 摄
图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内。刘昊亮 摄
图为西南联大旧址内张伯苓校长雕像。张 博 摄
图为西南联大旧址内蒋梦麟校长雕像。张 博 摄
图为西南联大旧址内梅贻琦校长雕像。张 博 摄
图为西南联大博物馆内陈设。唐 语 摄
暑热渐消,沿着京广高铁、沪昆高铁一路前行,从北京到长沙,从长沙到昆明,高铁将万水千山浓缩成十几个小时的旅行。窗外,田野上是戴着流苏的玉米、簪着白云的棉花以及含笑致意的水稻。铁路沿线是爬山虎、粉黛乱子草和凌霄花组成的方阵,西南联大的前世今生就浮动在这秋日的暗香里,浮动在历史的时光里……
南下长沙
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平津沦陷。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三校合并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,由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、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、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任常务委员。校址设在长沙韭菜园的湖南圣经学校。
粤汉铁路成为三校师生从平津至长沙的首选。山河破碎,道阻且长,三校师生一路上的辛苦和心酸可想而知。
长沙临时大学和几个研究所在湖南圣经学校安顿下来。理工学院暂驻岳麓书院,文学院设于南岳衡山。随着1600余名师生陆续抵达长沙,1937年11月1日,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。
南岳文学院,闻一多讲授《楚辞》,课堂内外常挤满了听众。当时图书资料匮乏,连黑板也没有,文学史早埋在了北方图书馆的废墟里,老师们大都凭记忆授课。在这里,钱穆为后来写《国史大纲》摘录笔记,金岳霖着手创作《论道》,汤用彤完成了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,冯友兰完成了《新理学》。
16岁的杨振宁在长沙临时大学物理系旁听:“警报一响,我们就抱着仪器往防空洞跑,老师在洞里继续讲解公式。”长沙临时大学物理系学生熊大缜,1938年赴冀中抗日根据地,投身抗战一线,被称为“地雷战之父”。
一时间,长沙临时大学成了学术重镇。除了诸位教授厚积薄发的学术积累,更有不甘为亡国奴的担当和勇气。经典似砖,长衫如屏,筑一道血肉长城,只为守住那华夏文脉、千古文明。
随着南京沦陷、武汉告急,长沙开始频频遭遇日军空袭威胁,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。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决议再次西迁,目的地选定为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昆明。那个交通不便、仅有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的西南城市,此时成了安全的港湾。
教育长征
武汉会战爆发后,粤汉铁路成为日军轰炸重点,1938年2月,长沙临时大学采取“水陆并进、多线分流”策略,兵分水路、陆路和徒步三路,向昆明进发,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“文军长征”。
水路由梅贻琦、陈寅恪等教授及多数教师家属、女生组成,携带重要物资,经粤汉铁路至广州,转乘轮船抵越南海防,再沿滇越铁路北上昆明。陆路由朱自清、冯友兰、钱穆等十余名教授带领,乘坐长途汽车穿越广西,经桂林、柳州、南宁抵达镇南关(今友谊关),进入越南后转乘火车至河内,最终沿滇越铁路入滇。滇越铁路,这条米轨铁路成为联大师生迁徙的关键通道,成为战争年代的文化救亡通道。
第三路师生要途经湖南常德、沅陵,贵州镇远、贵阳、镇宁等地,徒步3500余里才能到达云南昆明。1938年2月,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韭菜园出发。启程那天下着雨,他们撑着伞,在红土路上前行,红胶泥将他们的脚印和背影拓在历史的天空下。
这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行走,一路上惊险不断。所幸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,不仅成功到达昆明,还有了诸多意外之喜。师生们边行军边开展地质考察、民情调研。“多习民情,考察风土”,将迁校当作教育,本就是临大的初衷。在路上,袁复礼手里提着斧头,随时敲打山石,向学生们讲述湘西、黔西岩石岩溶地貌的前世今生;闻一多不仅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,而且以铅笔为史笔,绘制写生画,为西南风土人情立此存照;查良铮,也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穆旦,将三千里路云和月,挥洒成了名诗《出发》《原野上走路》。
4月28日,历时68天的湘黔滇旅行团终于抵达昆明。
重走联大路
1938年5月4日,西南联大在昆明开课。
从1938年到1946年的8年多时间,秉承“刚毅坚卓”的校训,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。它完成了教育长征,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,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模式,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、8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、170多位院士以及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学者,被誉为“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”,成为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近年来,继承西南联大精神,重走湘黔滇旅行团西迁之路成为一种寻根之旅。人们怀着敬意出发,用脚步去丈量,用心去感知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人的悲欢。
1997年暑期,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60周年之际,北京大学山鹰社组织了“重走西南联大路”考察团,学术考察与文化传播并重,去追溯民族危亡时刻联大师生的精神历程。
2018年,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生、学者杨潇发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追寻——徒步重走湘黔滇旅行团西迁之路,写出了非虚构作品《重走:在公路、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》,既还原当年湘黔滇旅行团的踪迹,又记录当代徒步者的剪影,个体与群体、历史与当下相互印证、相互辉映。
自2024年起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三校校友会开启“重走西南联大路”主题活动,活动由三校轮流主办,传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精神。
如今,从长沙到昆明已有高铁通达。沪昆高铁上,一列列动车组呼啸而过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旅客其实也在重走西迁之路。当窗外的天光山色一晃而过,风笛声早已唤醒镌刻在骨子里的“刚毅坚卓”。高铁时代的行走具有另一种意义,它不断提升的速度见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圆梦之旅,并赋予一段苍凉的历史崭新的温度和高度。
■链接
相关影视作品
电影:《无问西东》
导演:李芳芳
上映时间:2018年1月
影片以清华校史为背景,用多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讲述了4个不同时代清华人的成长故事。影片将无问西东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,激励人们在时代洪流中认清方向,坚守初心。
纪录片:《西南联大》
导演:徐 蓓等
上映时间:2018年11月
这是为纪念西南联大在云南建校80周年所制的5集纪录片,以珍贵影像与权威访谈的形式,全景式展现了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。弦歌不辍,国脉恒昌,一部教育史成为一部家国史。
纪录电影:《九零后》
导演:徐 蓓
上映时间:2021年5月
这是一部聚焦西南联大的纪录电影,以杨振宁、许渊冲、王希季、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96岁的“90后”为主角,追忆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、读书报国的似水年华,从个体生命视角还原这所传奇学府的历史风貌。
孟庆玲 整理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peoplerail.com/rail/show-1823-559516-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最新加入
2025-09-30粤港澳大湾区狮子洋大...
2025-09-29华东空管局培训中心培...
2025-09-29江西空管分局联合多家...
2025-09-29湛江空管站开展民航通...
2025-09-29河南空管分局举办20...
2025-09-29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赴...
2025-09-29江西空管分局顺利完成...
2025-09-29东北空管局曾军副局长...
2025-09-29管理局调研“乌鲁木齐...
热门资讯
2021-04-07[湖北]省道路运输事...
2021-03-27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...
2023-07-12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...
2025-02-08党史学习教育在行动:...
2021-03-23长江沿岸公司实地勘察...
2021-03-23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...
2021-04-09市交通局党委专题学习...
2021-04-01[山东]省交通运输厅...
2021-03-24交通运输部点名曝光安...
2021-03-16成达万高铁获国家发改...